2022年11月4日晚,江西师范大学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溪岸名师讲堂有幸邀请到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李明教授开讲。李明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绘画史研究,尤其在明清绘画研究领域卓有建树。本次讲座他分享了自己在晚明巴蜀地区山水绘画方面的个案研究,讲座由美院廖媛雨博士主持,以线上的方式与美院师生进行了细致而深入地交流。
本场讲座分为三个部分:
一、巴蜀山水名胜简介。这一部分李明教授对巴蜀山水名胜进行了全面详细的介绍,讨论了山水诗与巴蜀山水的关系,以及巴蜀山水与佛、道二教的关系。
二、历代巴蜀山水题材绘画。这一部分李明教授梳理了从魏晋到新中国前三十年巴蜀山水题材绘画的历史演变。
三、晚明巴蜀山水绘画研究二则。这一部分李明教授从两则晚明巴蜀山水绘画的个案研究切入。详细分析了晚明巴蜀山水绘画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及其内在与外在的因素,以形成对晚明巴蜀山水绘画深入全面的认识和结论。
一、巴蜀山水名胜简介
首先,李明教授介绍了研究巴蜀山水的缘起。将巴蜀地区的历史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巴国和蜀国。还谈到李白在《游巴蜀》一诗中提出“巴山蜀水”这一概念:“巴山蜀水毓灵秀,西川佳酿醉万家”。其后李明教授介绍了四川的海拔高度差在7000多米,并列出了一系列水系和名山的海拔。其中有四川的青城山、峨眉山、贡嘎峰等名山,以及四川境内的长江、岷江,嘉陵江、沱江等水系。
中国部分名山海拔情况
其次,李明教授由“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入题,围绕出川、进川以及佛道两家圣地——金牛道、长江、峨眉、青城山等进行展开。介绍了“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历史典故及交通的起源,以及“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所形容的水上交通。又简要介绍了峨眉山和青城山的宗教文化背景:峨眉山是佛教四大道场之一;青城山是道教发源地之一。
二、历代巴蜀山水题材绘画
(一)巴蜀山水图像的起源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时期,据记载第一幅山水画源自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而云台山位于四川广元苍溪东南部18公里的云峰镇境内,是道教名山二十四治中的第十七治,亦是张道陵升仙之处。
(二)巴蜀山水的文献记载及描绘
1.唐至明时期巴蜀山水的盛况
李明教授指出由于20世纪前入蜀交通不便,古人来川的路途艰辛,因此所藏画作不多,主要在于文献记载方面。分享了唐至明时期对于巴蜀山水的记载以及部分画家的作品。
在文献记载方面。《历代名画记》记载:“吴道玄……又于蜀道写貌山水”。李昭道曾在画作《明皇幸蜀图》中表现出剑门关艰险的山势。杜甫居成都期间作有《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留下了“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的名句。宋代周密《云烟过眼录》载:“李思训巫山神女图,明昌题,榷场物,曾入贾家”。明代汪砢玉著作《珊瑚网》中载有一幅《王维小簇山水》:“唐玄宗既命李思训、吴道子各图嘉陵江山水于大同殿壁”。
在现存的作品方面。虽然所存作品数量不多,然而曾来过和未曾来过蜀地的画家都描绘过壮美的巴蜀山水。如曾来过蜀地的画家吴彬与谢时臣,并展示了谢时臣的《峨眉雪栈图》和《巫峡云涛图》,向观者呈现了巴蜀山水或寂静或惊险的美景。并在其后提及宋旭等未曾到过蜀地的画家。对于晚明巴蜀山水的画作将在第三部分作详细阐述。
2.民国及新中国前三十年的鼎故革新
李明教授介绍了民国及新中国前三十年名家笔下的巴蜀山水。其中有最早来川的画家陶冷月描绘的三峡夜色;黄宾虹游四川时创作的《青城山中坐雨图》;还有最早将窦团山入画的吴一峰与其作品《青衣江放筏》。以及张大千、陆俨少、钱松嵒等画家的相关作品,其中对钱松嵒所绘的红岩革命纪念馆附近榕树的初稿与终稿做了细致的比较,论述其创作的方法。
黄宾虹在成都的合影
黄宾虹《青城山中坐雨图》
三、晚明巴蜀山水绘画研究二则
这一部分李明教授简述了自身研究晚明巴蜀山水绘画思路的过程,从两则个案研究切入:
第一则:吴彬赴蜀与晚明巴蜀山水题材绘画
(一)问题的提出
由观展时所看到的吴彬《岷江揽胜图》而涌现灵感,开始搜寻资料。发现学术界对吴彬山水画奇诡风格的来源众说纷纭。中国学者一般归功于他在福建或四川之所见:学者饶宗颐认为其山水画乃系以武夷山实景为基础而发展起来;学者孙晓昕则认为吴彬的画风是因其游历了四川山水后变得奇特起来。而高居翰认为虽然吴彬在福建与四川两地的游历,必然对其绘画有所影响,但明显还是受到西洋的影响。
李明教授基于以上研究,从文献和图像入手讨论吴彬赴蜀时间及其相关问题。
(二)吴彬赴蜀时间及其相关问题的再讨论
1.关于武夷山实景方面,周亮工《闵小记》载“闽中桥梁最为巨丽……吴文中落笔,即仿而为之”。
2.关于受到四川山水影响方面,郑王臣《兰陔诗话》载“文中精画理,神宗时入为供奉,请乘传,入蜀……”。
3.关于受到西洋的影响方面,高居翰的这一观点没有任何文献的记载。
故在西洋、福建和蜀地三者中,较之福建廊桥这一具体物象,蜀地剑门峨眉对于吴彬风格的形成显然更为重要。吴彬绘画与蜀地山水的关系是目前最有可能深入的方向。
因此李明教授深入探究吴彬何时入蜀,通过对孙晓昕《孤独的行者——晚明画家吴彬个案研究》、高居翰《吴彬及其山水画》《山外山》等文献的推敲,认为高居翰的说法更具有可信度,即吴彬大约在不迟于1588年赴蜀。
(三)其他晚明画家笔下的巴蜀山水
李明教授发现除了吴彬,晚明时期有相当数量以巴蜀山水为画题的作品:
(四)晚明巴蜀山水题材绘画的画史意义及结论
最后李明教授总结道:晚明画坛接受了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普遍忽略外在丘壑的描写,巴蜀山水不再为人关注,吴彬与谢时臣甚至被画史遗忘、遮蔽与忽略。但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资源,巴蜀山水依然具有与众不同的优势,进入20世纪以后,画家再次把目光转向四川,黄宾虹发出“入蜀方知画意浓”的感叹,陆俨少认为“我常谓域内山水,以四川为第一”。巴蜀山水题材绘画终于在20世纪的文化环境中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第二则:宋旭《峨眉雪霁图》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本则研究是教授参加“第十二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时受到张长虹老师的启发。当时张长虹老师通过《吴彬赴蜀与晚明巴蜀山水题材绘画》这篇文章,指出尚有一些晚明画家未到过巴蜀,他们又为何要描绘四川山水?
李明教授由此出发,从宋旭的《峨眉积雪图》《峨眉雪霁图》等峨眉山图像切入,发现宋旭一生足迹未出江南,故笔下峨眉雪景是出于想象。
(二)峨眉雪入画的历史
李明教授通过文献探查峨眉雪入画的历史。发现王羲之的《游目帖》和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中都有对峨眉雪的记载。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载:“居寀与父同手画《青城山图》《峨眉山图》……”。“峨眉雪”与“匡庐泉”“泰山松”“洞庭秋”(有时也以“岳阳楼”代之)一起组成天下四大景画。沈周和谢时臣都画过,成为印证晚明旅游文化的视觉材料。但宋旭的峨眉雪作品并不能放在这一脉络当中,应回到作品中探寻历史情景,从《峨眉雪霁图》中发现绘有一山洞,这或许涉及到一些佛道渊源。
(三)“洞”中禅机
峨眉山与佛道有很深的渊源。汉魏时期峨眉主要作为道教仙山存在。隋唐时期峨眉山成为普贤道场。明代时期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
雪景与佛教也有密切的联系,可从两个角度来讨论:就观念而论,研究者注意到晚明出现了诸如《释迦佛雪山像赞并序》之类的赞文,表明当时以雪山图像来表现佛陀苦行是一种流行。就雪景发展而言,王维被认为是雪景山水的真正代表。李明教授提出“峨眉雪在晚明文化环境中有何含义”?
(四)峨眉雪主题绘画与晚明佛教文化
晚明时期,如蓝瑛、盛茂烨、沈昭和史汉四位画家也绘有峨眉雪景,作者的宗教身份是解读《峨嵋雪霁图》的关键。
佛教在晚明经历了一次复兴,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士大夫参禅,由于这些士大夫多能书善画,宋旭和蓝瑛的峨眉雪主题绘画或许可以理解为晚明佛教文化在山水画中的一种反映。
(五)结语
李明教授引用了陆俨少在抗日战争中举家入川时评价蜀中山水的话语:“我常谓域内山水,以四川为第一,匪特震烁人口有名之处,佳丽自不待言。即如寻常一丘一壑,平冈远岫,丛林仄迳,无有不可观者”。并结合宋旭蓝瑛等没有到过蜀地画家的画作,认为这些表现巴蜀山水的画作,充分说明了蜀地山水的迷人魅力不仅限于“玲珑窳窆,巉差巧峭”的地理特征,更在于能超越时空阻隔的千年文化积淀。